从失控的“亢奋”到内心的平静——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之路
我曾以为,自己进入了人生的“巅峰期”。
那段时间,我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,却精力充沛,脑子里灵感不断。我疯狂接项目、通宵写方案、豪掷万元投资“风口项目”,还一口气报名了五个兴趣班。朋友说我“开挂了”,家人劝我休息,我却觉得他们“太保守”。
可没过多久,我的情绪像脱缰的野马,越来越不受控制。说话语速快得像机关枪,思维跳跃,别人根本跟不上。我开始对家人发脾气,总觉得他们在阻挠我的“大计划”。最严重的一次,我在商场大声争论,被保安劝离,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出了问题。
几天后,这股“亢奋”突然崩塌,我陷入深深的抑郁:整日卧床、不想吃饭、觉得人生毫无意义。医生最终确诊:双相情感障碍(躁狂发作期)。
那一刻,我崩溃了。我不明白,为什么前一秒还在“登顶”,下一秒就跌入深渊?我害怕吃药,怕副作用,更怕再也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。
躁狂症(常为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)是一种以情绪异常高涨、精力旺盛、思维奔逸、行为冲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。典型表现包括:
若未及时干预,可能引发严重后果:
危害维度 | 具体影响 |
---|---|
个人安全 | 冲动行为可能导致自伤、伤人或意外事故 |
财务风险 | 大额消费、盲目投资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|
社会功能 | 工作失误、人际关系破裂、法律纠纷 |
家庭关系 | 信任危机、沟通困难、家庭矛盾加剧 |
健康风险 | 长期睡眠剥夺导致免疫力下降、心血管负担加重 |
病情恶化 | 可能发展为混合发作或快速循环型,治疗难度增加 |
我曾试图靠意志力“压住”情绪,但每一次“高峰”过后,都是更深的“低谷”。直到在一次心理健康讲座中,我了解到郑州金水脑康中医院在双相情感障碍领域的系统干预模式,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。
维度 | 治疗前状态 | 治疗后状态 |
---|---|---|
情绪波动 | 情绪极端高涨或低落,一日数变 | 情绪平稳,能识别并调节情绪变化 |
睡眠模式 | 每晚仅睡2-3小时,无需困意 | 每晚规律睡眠6-7小时,自然入睡 |
思维状态 | 思维奔逸,言语杂乱,难以集中 | 思维清晰,表达有条理,专注力恢复 |
行为控制 | 冲动消费、冒险行为频发 | 行为理性,能评估风险与后果 |
社会功能 | 无法工作,回避社交,家庭冲突 | 回归正常生活,参与轻度工作与社交 |
自我认知 | 自我膨胀或极度自卑,缺乏现实感 | 自我评价客观,能接受疾病管理 |
治疗前的我,像一艘失去舵盘的船,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随波逐流。而如今,我终于掌握了驾驭情绪的“方向盘”。
在家人陪同下,我前往就诊。医生没有简单贴标签,而是通过详细访谈了解我的情绪周期、家族史和生活事件。结合心境评估量表、脑功能检测、心理结构化访谈等专业工具,医生告诉我:
“你的大脑神经递质调节系统出现了节律紊乱,这是一种可以科学干预的生物性障碍,而不是‘性格缺陷’。”
这句话让我第一次感到被理解——原来,我不是“疯子”或“情绪化”,而是需要专业帮助的患者。
根据评估结果,专家团队为我制定了药物调控 + 中医整体调理 + 心理干预 + 生活节律重建四位一体的综合方案:
治疗过程中,医护人员的专业与耐心让我逐渐建立起信心。每一次复诊,都像在为我的情绪系统“校准”。
如今,我已经稳定服药并规律复诊近两年。我能提前识别情绪波动的苗头,及时调整作息或寻求帮助。我不再冲动消费,也能平静地面对压力。
最让我欣慰的是,我重新获得了家人的信任,也找回了工作的节奏。虽然仍需定期随访,但我知道:我已不再是情绪的奴隶。
我们深知,躁狂症的康复不仅是控制症状,更是重建情绪稳定性与生活质量。
核心优势 | 具体体现 |
---|---|
多学科协作 | 精神科医师、中医师、心理咨询师、康复师联合诊疗 |
精准评估体系 | 心境量表+脑功能检测+临床访谈,全面分析病因 |
个体化方案 | 一人一案,动态调整治疗策略 |
中西医结合 | 发挥中医整体调理优势,减少药物依赖,注重根本修复 |
全周期管理 | 从急性期控制到长期维持,提供持续支持 |
隐私与尊严 | 严格保密制度,尊重患者人格与隐私 |
这里不只是治疗场所,更是一个帮助个体重建情绪节律、重拾生活信心的专业平台。
如果你或家人正经历:
请记住:
这不是“性格问题”,也不是“意志薄弱”,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疾病。
不要因为“怕被误解”而沉默,也不要因为“试过失败”而放弃。双相情感障碍虽需长期管理,但通过系统治疗,完全可以实现稳定生活。
寻求帮助,不是软弱,而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。
每一个从情绪风暴中走出来的人都曾迷茫过、恐惧过,但最终,他们都选择了相信:改变是可能的。
你也可以。
你的平静与自由,值得你为自己争取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