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害怕社交。事实上,害怕社交的人来自于他们工作时的内心心理:
1.孤独自大:不喜欢社交
影响社交恐惧症的首要因素可能与自身性格有关,有些人可能因为出生在环境中而孤独,所以不喜欢社交。有个学生曾经跟我说,我小时候被关在楼上,因为爸妈要上班,我只好窝在家里,没人陪她玩,只有玩具陪她玩。就这样,她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。成年后她不喜欢社交,总觉得一个人挺好的。这是典型的不受环境影响的不合群心理。
另一方面,有些人很傲慢。他们不屑与人交往。他们高估自己,有自己喜欢的东西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感受不到社交的快乐,逐渐拒绝社交。
2、恐惧:大脑补充太多不好的图片
第二,害怕社交的人,也有一种来自内心恐惧的心理。他们在社交时,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害怕和克制,常常语无伦次,不知所措。这种心理源于社交时太多不好的画面和太多与他人的联想。
这种恐惧大部分来自我们大脑的杏仁核。可能是我们遇到了太多的威胁情绪。比如我们从小就听过大灰狼的故事,外面有很多坏人。一旦这方面涉及到很多情绪,可能会给这些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,这样社交中自然会有很多不安全的因素。
如果我们想跳出这种负面情绪,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,和积极向上的人多相处,我们就会逐渐消除恐惧。
3.自卑:看不到自己的价值
另一种不喜欢社交,是与生俱来的自卑。自卑是在人际关系中感觉自己失败,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结果。我对自己缺乏信心,所以会缺乏社交的勇气。上大学后,青发现有很多的大学生,这让她在别人面前很自卑。突然发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很无助,被别人的傲慢压制。
郑州精神病院提醒,自卑是影响正常社会交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。自卑的人越来越看不起自己,因为他们和别人比得太多。对于自卑的社会恐惧,我们需要从内心去看待自己的价值,尤其是不要用完美主义来看待自己。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,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向别人学习,更平和地塑造和发现自己的优点,我们才会感受到社交带来的成长。有社交恐惧的朋友,内心有一个完美而理想的“我”。这个“我”对自己要求严格,总想在人前展现出一个的、无所不能的自己。所以当社交活动中出现不如意的地方,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。正是对人的自尊和完美自我的过度追求导致了一种反作用,即对自己的过度压抑和否定。
4.害羞:缺乏社交技能
害羞来源于不知道什么是社交技巧,总是感到恐慌。什么叫害羞,就是不知道怎么和人打招呼,不知道怎么和人深入交流,来源于社交次数少。这些技能的缺乏,让他们在面对人群时显得紧张,但一旦社交多了,害羞就会逐渐得到纠正。
央视主持人尼玛蒂曾经告诉我,他小时候很害羞,见人就脸红。后来他妈妈带他去社交场合次数多了,他胆子也大了。他不再对各种地方有恐惧感,自然学会了表达自己。
5.怀疑心理:我觉得人际关系是骗人的
也有一些人害怕社交,因为他们嫉妒和敌视社交。也许这是因为他们被错误的观念所引导,他们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欺骗,他们总是担心别人算计自己,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交往,害怕被欺骗。
但忘了人际关系其实源于双方的互动。越是爱猜疑,越是敌对,越是引起别人同样的情绪反应。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镜像效应。只有我们主动去相信,才能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循环。
这几种心理是常见的社交恐惧心理。其实对于这些情况,我们必须知道,社会交往是人类活动的正常需要,社会交往好(不是过度社会交往)的人,幸福感会太强。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源于互动和交流,也是塑造自信的关键。